FTX 創辦人 SBF 聊通膨:增加貨幣供給的通膨是中性的,「坎蒂隆效應」造成的分配不均才是惡性通膨

SBF talked about inflation

摘要目錄

美國 3 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( CPI )創 40 年新高,增幅達 8.5% ,該指數是觀察通貨膨脹的重要數據之一。對於通膨惡化的原因眾說紛紜,而全球知名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的創辦人 Sam Bankman-Fried ( SBF ) 也針對通膨發表了自身看法。

通膨如何發生?

首先, SBF 在推特上拋出了一道問題:「貨膨脹(Inflation)是壞事嗎?」而答案是肯定的。SBF 解釋道,如果世界的貨幣總值是 $x ,麵包的價格是 $y 。若 y 上升,那可分配的財富 x 就會減少,很簡單的邏輯。

那如果 $x 的總量增加呢?

SBF 認為這要看總量增加的分配方式。他舉例假設把 1 美分( Cents )兌換成 1 美元( Dollars ),那現在的美元總量就增加了 100 倍。結果就是麵包的價格 $y 也增加了 100 倍,每個人還是擁有一樣多的麵包。

「那麼現在發生了什麼(指商品價格上升)?就貨幣總量而言,在過去幾年裡,x 增長了 40% ,而 y 大約增加 15%,所以世界上的麵包增加了 25% 嗎?」

並非如此。SBF 指出,全世界的麵包在最近的總量可能減少了 5% 供應量。一是因為供應鏈問題,另外還有烏俄戰爭,烏克蘭跟俄羅斯皆是小麥(麵包原料)的大出口國。

所以如果世界貨幣總量多了 40% ,麵包總量減少 5% ,那麼為什麼麵包的價格只上漲了 15% ?

「因為增印的美元大部分都流向了富人,但他們就只能吃這麼多的麵包。這就變成 x 的大部分增加並沒有導致 y(麵包)的需求增加。」

雖然需求沒增加,假設供應減少 5% ,那麼價格應該要增加 5% ,但為什麼價格卻上漲了 15% 呢?

「另一方面,富人擁有的美元增加了其它商品的需求,這導致一些像是重要原物料的更高需求,例如能源。這些原物料的增加反過來導致了麵包的成本增加、進而造成價格提高。」

通膨的種類

SBF 表示現實的物價通膨指數有一些相互疊加的影響,戰爭跟疫情造成的是惡性通貨膨脹;而貨幣總數的增發造成的通貨膨脹則需要分析貨幣的流向。他將通膨分成以下四點:

  1. 戰爭和疫情導致 5% 麵包總量的損失,+5% 通貨膨脹,這是惡性通膨。
  2. 印 5% 的貨幣均分給每個人,+5% 通貨膨漲,這很好,這種通膨只是讓大家都變更有錢。
  3. 印 17.5% 的錢給富人,他們把錢投資在 $SPY 跟 $BTC 上,沒有通貨膨脹。(帶來的需求會造成第四點)
  4. 再印 17.5% 給富人,他們把錢花在能源和其它原物料,這造成麵包更貴, +5% 通膨膨脹,這是「壞」的通膨。

「你不能增加貨幣供應量并期望這對市場毫無任何影響。同樣的道理,當通膨隨之而來時,別忘了你仍擁有更多的美元。」

目前大家似乎都已經很自然地將貨幣供應增加和通貨膨脹搞混,但貨幣增發和貨幣分配變化是不同的,有必要分清楚。

「貨幣供給增加和貨幣分配非常容易混淆。貨幣供給增加和(壞的)通貨膨脹並非超級相關,貨幣分配則是(高度)相關的;但這裡所說的通貨膨脹跟純粹的貨幣均發的通貨膨脹並不是同件事。」

坎蒂隆效應

經濟學粉專《巴斯夏蠟燭工坊》編輯之一的子編認為,SBF 在貨幣傳導物價的想法較接近「坎蒂隆效應」( Cantillon Effect ) 。

坎蒂隆效應指的是,政府在增發貨幣時,新的貨幣需要一個出口,然後才逐漸流向社會。這個過程會需要一段時間,所以貨幣增發對經濟影響是不均勻的。

子編表示,貨幣增減首先會影響社會現有的生產結構,有些商品的價格會比其它商品更先出現增減。

「換一種說法就是生產結構被扭曲,造成一個錯誤的生產結構,而這個錯誤的生產結構不可還原逆轉。貨幣增減帶來的錯誤生產結構是無法還原,也無法補救的,最終只會由所有人共同買單。」

分享至:
Share on telegram
Telegram
Share on facebook
Facebook
Share on twitter
Twitter
Share on linkedin
LinkedIn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